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2025年5月,全球汽车行业迎来一波前所未有的裁员风暴。短短一周内,6家车企被曝裁员超1.5万人,最高赔偿达“N+4”,涉及一汽、通用、保时捷、日产等传统巨头,甚至是之前被人热捧的VinFast等新势力。
这场裁员潮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压力,更折射出汽车产业百年变革中的结构性矛盾。汽车人的“饭碗”是否真的保不住了?答案或许比想象中更复杂。
在这次的裁员潮中,传统燃油车零部件供应商首当其冲。欧洲的大陆集团、采埃孚等企业已裁减数万人,关闭燃油车相关工厂,原因是电动车零部件数量比燃油车减少40%,冗余产能无法消化。例如,博格华纳因涡轮增压器订单骤降67%,直接关闭法国工厂。这种“结构性裁员”意味着燃油车时代的部分岗位或许将永久消失。
而且燃油车销量断崖式下跌与电动车盈利难并存。例如,2024年欧洲燃油车销量下滑23%,而保时捷Taycan销量同比腰斩,奔驰EQ系列持续亏损,这使得传统车企大厂既要应对燃油车市场的萎缩,又需承担电动车高昂的研发与制造成本,利润空间被双重挤压,不得不裁员。
日产、保时捷等车企的裁员计划,则直指成本控制。日产因2024财年净亏损336亿元,被迫裁员2万人并削减产能至250万辆;保时捷因电动车需求疲软,计划裁员3900人,其中国市场销量暴跌42%。裁员不仅是财务止血,更是向电动化、智能化转型的“换血”策略。
而且即使是新势力车企也难逃厄运。像蔚来减少10%的岗位,特斯拉裁员10%,而远航汽车等二线新势力因销量低迷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。市场内卷下,对新势力而言,“烧钱换增长”模式难以为继,降本成为生存底线。
与此同时,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行业不确定性。沃尔沃因美国潜在的高额关税威胁裁员3000人,其CEO直言“若关税成本增加,消费者将承担大部分。”地缘政治风险与供应链本地化趋势,迫使企业调整全球布局,进一步推高成本,扩大了裁员范围。
不过,这次也不是单纯的裁员,也是汽车行业岗位正在积极转变。比如,内燃机工程师、变速箱技工等岗位正在被智能化、电动化需求取代,软件工程师、电池技术人才目前供不应求。同时智能制造对劳动力也产生了一定的“挤出效应”,像特斯拉的一体化压铸工艺、赛力斯的智慧工厂就大幅减少了装配岗位需求。未来,汽车制造业的“少人化”甚至“无人化”趋势不可逆转,这种技术性地减少人员的转变,无疑是大势所趋。
结束语
裁员潮是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必然产物,它既是对旧产能的“创造性毁灭”,也是新生态的孕育起点。对从业者而言,这不仅是“饭碗危机”,更是职业路径的重构机遇;对企业而言,降本增效只是手段,真正的胜出者需在技术创新与用户价值间找到平衡。未来的汽车行业,或许不再需要那么多“传统汽车人”,但一定会诞生更多“新汽车人”。
这场变革的代价虽重,却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。
2025-05-30 01:37:23
2025-05-30 01:37:23
2025-05-30 01:37:23
2025-05-30 01:37:23
2025-05-30 01:37:23
2025-05-30 01:37:23
2025-05-30 01:37:23
2025-05-30 01:37:23
2025-05-30 01:37:23
2025-05-30 01:37:23